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让所有人都猝不及防,让春节变得如此漫长。每天网络上的各种新闻报道、实时数据、救援信息让本就紧张的神经变得更加敏感。如此关乎生命健康的大疫情,每个人都不免恐慌,开始面临着各种担心、害怕、食不知味、夜不能寝,更加担心灾难随时会降临、生命随时可能遭受危险。面对危及生命的灾难时,我们都可能出现一些与平常不一样的心理、行为反应,这些表现是任何正常人群应对任何危机事件的正常反应:
情绪方面:无法控制的紧张、担心、焦虑、恐惧,控制不知担心会不会被感染,甚至出现对传染来源、对政府、对干预措施的抱怨、愤怒;对疾病得不到控制的愤怒和、无助、绝望;情绪不稳定,容易激惹,没有耐心。
躯体方面:可能出现不自主心慌、胸闷,头痛,容易出汗,感觉心里不踏实、身体不舒服,容易疲倦、食欲下降、睡眠变差,甚至出现血压升高、月经周期紊乱等情况。
认知方面:出现注意力不集中,总觉得自己可能被感染,对身体特别关注,把各种不舒服与“疫情”联系起来。觉得危险随时可能发生、生命如此脆弱、难以相信他人等。
行为方面:出现逃避、回避一些信息或者场景,也或者反复去查看疫情的进展消息、行为变的冲动、经常发脾气,饮酒、吸烟增加等。
疑似感染人群可能会出现一些反应有:
情绪方面:迫切需要治疗和关注的渴望,情绪变得过分焦虑、紧张;对疾病加重、对死亡的恐惧;对自己的行为感觉到后悔、自责;对疾病过度担心和绝望而引发抑郁或者情绪不稳定、激惹。躯体方面:由于疾病原因,在原有症状的基础上可能出现更多的症状或原有症状加重,还可表现出恶心、呕吐、失眠、尿频、便秘等症状。
认知方面:思维出现明显的偏执和绝对化、灾难化,难以听从别人的意见,变得敏感、好猜疑;注意能力下降,控制不住反复回忆过去的一些行为,对疾病进行否认;对生病、对社会、对生命觉得不公平。行为方面:逃避医生的检查和救治、不愿听从医嘱;对身体过分关注;反复要求医学检查;服用大量的药物;对家人或其他人要求苛刻;过分的依赖家人、医生;出现冲动行为,表现谩骂、侮辱他人、违反规则等。
确诊感染人群可能会出现的反应有:
情绪方面:得知病情时的震惊和恐惧;之后对病情加重、对死亡的恐惧;对自己的行为感觉到后悔、自责;抑郁、感到对生命的绝望;愤怒、惊恐;也可能会表现淡漠。
躯体方面:在原有症状的基础上出现更多的症状,更加虚弱;出现发作性心慌、胸闷,有些甚至伴有濒死感;整夜失眠;惊跳反应、饮食更进一步减少或者明显增加等。认知方面:对病情或疾病的否认;觉得生命不公平;记忆力、注意力下降、意识程度下降。行为方面:对家人更加依赖,变得沉默寡言,甚至开始与家人告别等;或者逃避治疗,冲动伤人、毁物等。
面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,我们如何自我调整
焦虑和恐惧是个体在面对压力时正常的反应,适度的焦虑有助于个体渡过危机,但过度的焦虑会使人行为失当,恐惧蔓延会造成人群的恐慌。那么面对疫情时个人将如何采取有益的反应呢?
1、积极应对
1.1正常作息、保证饮食和睡眠,适当运动和娱乐是维持自己身心稳定的基本条件——保护易感人群。
1.2戴口罩、勤洗手、少聚集可有效减少病毒的传播——切断传播途径。
1.3如有潜在接触史,需留意自己的症状,必要时自我隔离,积极就诊,为自己、为他人负责——隔离传染源。
2、自我调整
2.1相信政府所公布信息的权威性,不要轻易相信未经核实的信息,给自己设置一个关注的频率,适时轻视一下,做一些可让自己更开心的事情。
2.2学会自我识别生理和情绪上的变化,虽然没有感染肺炎,但有时可能表现为失眠、食欲差、心慌、头昏头痛等,也可以表现为情绪不稳定,容易发怒,注意力不能集中等,这些反应较轻时可自我调整,当反应严重时可寻求专业的心理援助。
3、焦虑恐惧该怎么办?
3.1接受自己,焦虑和恐惧是自我面对危机时的正常反应,不要否认和排斥它们。
3.2调动主观积极性,化被动为主动,主动学习了解相关知识,在主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可提高判断信息真伪的能力,而不是被动接受谣言而引起恐慌。
3.3有时候恐惧和焦虑并不是因为信息缺乏,而是信息过载,不断更新的信息也在不停拨动我们的神经,对于容易焦虑的人,建议适当与网络进行“隔离”,因为对于“恐慌”你属于易感人群,要学会保护好自己。
3.4做些能让自己感觉更好的事情,不管是看电视节目、看书、听音乐、运动、玩游戏,将自己注意力转移到能让自己更舒适的活动上可以放松下来。
3.5当身心因此受到严重影响时,不要忘了寻求专业的心理援助,网络和电话咨询是比较可行又安全的方式。
4、疫情期间原有的精神障碍复发怎么办?
4.1疫情期间,一定要坚持规律服药。
4.2家属应做好服药督促,并注意观察患者病情变化,了解复发征兆。
4.3如出现病情波动,对于已在社区登记接受随访服务的患者,可以通过电话、微信或短信等形式主动向社区精防医生或村(居)民委员会的工作人员联系,寻求帮助。
4.4如出现症状明显波动,在做好防护的前提下到精神专科医院就诊。
上一条:世界睡眠日
下一条: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变化不容忽视